唐代诗人杜牧曾有一首称颂彼时官员勤政为民的诗作,曰:
汉水横冲蜀浪分,危楼点的拂孤云。
六年仁政讴歌去,柳远春堤处处闻。
此诗题为《寄牛相公》,这位牛相公即唐代中后期重臣牛僧孺。细查牛之宦涯,其前期政治作为,堪称污浊官场的一股难得清流。
首先牛僧孺直言无惧。初涉政坛,牛即“条指失政,其言鲠讦,不避宰相”,闻名朝野。
其次牛僧孺清廉无私。当时藩镇将领韩弘之子韩公武为掩盖其父不堪往事,不惜以重金结交收买朝中权贵。待父子二人死后,朝廷查抄家产,发现一本行贿名簿,满朝文武皆多少与之有所关联。唯独就牛僧孺一人,韩公武特意撰有一条注释道:“某月日,送钱千万,不纳。”牛之拒腐能力,可见一斑。
再次牛僧孺去位无憾。唐敬宗登基后,宠信宦官佞臣,政局乌烟瘴气,牛“不奈群小,拜章求罢者数四”,毫无贪权恋栈之意,终得国君同意,外放鄂州刺史,任职汉水蜀浪交汇之地。
不难看出,牛僧孺守正、自重、淡泊,故颇有君子理政之德,从而能够倡扬清朗洁净之政风,于吏治风俗颓坏之鄂州施仁政、创实绩。
胸怀政德,改塑政风,从而立下政绩,这或是地方从政时期的牛僧孺,留给后世的“鄂州经验”。反观当前的某些干部,却在对待政德、政风与政绩关系上出现错位甚至颠倒。他们往往为了谋求所谓“进步”,热衷于各类“面子工程”“形象工程”,乃至陷入“唯GDP主义”的怪圈,自认只要经济指标漂亮好看,就是最大的政绩,放松了自身政德修养、忽视了地区政风塑造,于是违纪违法违规现象屡有发生。正是直面该问题,在今年两会期间,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、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“功成不必在我,并不是消极、怠政、不作为,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”“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,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”“领导干部要讲政德。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”。
政德贵在修,重在严,化于心。党员干部必须重视学习尤其是经典理论学习,时刻注重自我反省,严于律己,秉公用权,做到明大德、守公德、严私德。政风贵在久,重在导,身垂范。政绩贵在实,重在行,用心纯。政绩之精要,无非一个实字。领导干部必须谋事要实、创业要实、做人要实,惟其如此,方可博得“柳远春堤处处闻”之嘉誉。(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2018年7月17日07版)